1807 | 印 | |  |
1807 | 印 | 陳鴻壽(曼生).四十歲/為屠倬(琴鄔.廿七歲)刻〔西泠釣徒〕長方朱文寬邊印。邊款為【紅蓮十頃,青山半□,暮甬初動,一半句留,何須漁隱,耶溪是求。丁卯七月六日,湖上為琴鄔作,曼生。】/之17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07年之017則相同。 |
|  |
1807 | 印 | 陳鴻壽(曼生).四十歲/為王思鈐刻〔王思鈐印〕正方回讀陰陽印。邊款為【丁卯二月三日,曼生作印,用漢銅印法。】原印今藏於杭州西泠印社。/之1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07年之018則相同。 |
|  |
1807 | 事 | | |
1807 | 友 | 孫均(古雲).卅一歲/歸錢唐,與許威(鐵珊)相見湖上,論古文金石略例及書畫衡鑒之法,互有證合,遂訂交焉。/之20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07年之020則相同。 |
| |
1807 | 印 | |  |
1807 | 印 | 孫均(古雲).卅一歲/為高塏(爽泉.卅九歲)刻〔臣塏之印〕正方朱文界格印。邊款為【屋後修篁屋外山,石林蒼蘚點斑斑,此間合著倪高士,吟盡斜陽曳秋還。雨餘猶閤嶺頭雲,樹影嵐容濕不分,此是董家新說法,巨然心印付敷文。銕翁題畫句,刻奉爽泉仁兄正,均。古雲仿漢印,爽泉仁兄正之,丁卯九月,古雲改作。】/之2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07年之022則相同。 |
|  |
1807 | 跋 | 屠倬(琴鄔).廿七歲/二月八日,與余慈柏、吳黟山、江聽香同觀,跋趙之琛為孫蘭枝刻〔雷溪舊廬〕朱文印。/之2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07年之023則相同。 |
| |
1807 | 印 | 屠倬(琴鄔).廿七歲/刻〔春泉〕正方朱文寬邊印。邊款為【丁卯正月三十日夜分作此,琴鄔倬。】/之2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07年之024則相同。 |
|  |
1807 | 印 | |  |
1807 | 印 | 趙之琛(次閑).廿七歲/為沈金壽(松生.廿九歲)刻〔家住錢唐第一橋〕長方加框白文印。邊款為【丁卯如月,為松生仁兄作,次閑。】/之26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07年之026則相同。 |
|  |
1807 | 印 | 趙之琛(次閑).廿七歲/為孫蘭枝(春甫.約廿七歲)刻〔雷溪舊廬〕正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春府大兄屬篆,次閑趙之琛,丁卯二月朔後一日;;休甯,山水之區,而雷溪出其東,林壑曼延,溪流澄澈,極幽邃之勝,宜居是鄉者之有人焉,特立而秀出也。同年孫舍人春府,世居於此,自唐末迄今垂千年,耕讀仕宦,子孫無有去茲鄉者,其可風也歟。春府嘗寄籍吾淛之仁龢,旋官京師,以憂還里,念先人之舊廬,眷戀不忍去。今冬復將入都,且訂余偕行,余故越產而居于杭,其舊廬曰琴塢,是與春府同有故土之念者。今觀次閑所篆茲印,益有悵觸,遂為原其作印之繇,而并索次閑刻之印側,丁卯二月八日,屠倬記。余慈柏、吳黟山、江聽香同觀于萍寄室。】/之27
真微書屋註:《西泠八家印選》註:青田石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07年之027則相同。 |
|  |
1807 | 印 | 趙之琛(次閑).廿七歲/為孫蘭枝(春甫.約廿七歲)刻〔春甫〕正方加框白文印。邊款為【丁卯二月二日,次閑作。】/之28
真微書屋註:《西泠八家印選》註:青田石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07年之028則相同。 |
|  |
1807 | 印 | 趙之琛(次閑).廿七歲/為孫蘭枝(春甫.約廿七歲)刻〔孫蘭枝印〕正方回讀加框白文印。本印與〔春甫〕正方加框白文印為對印。邊款為【春府大兄屬篆,次閑趙之琛。】/之29
真微書屋註:《西泠八家印選》註:青田石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07年之029則相同。 |
|  |
1807 | 印 | 趙之琛(次閑).廿七歲/為孫蘭枝(春甫.約廿七歲)刻〔孫蘭枝印〕正方回讀白文印。邊款為【丁卯花朝日,次閒作。】/之30
真微書屋註:《西泠八家印選》註:青田石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07年之030則相同。 |
|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