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_The Chinese Seal Engraving professional website_Virtual Micro Studio
Virtual Micro Studio
會員登入  
真微書屋印學資料庫__點閱率56.6182115948602%篆刻年歷1051-1911__點閱率7.65292196874589%琳瑯滿目的數位化印譜__點閱率29.1875517927242%篆刻講座-方寸有情__點閱率1.43462666779163%當代篆刻家專區__點閱率3.19292030990207%真微書屋&黃嘗銘__點閱率1.58190414051173%真微書屋篆刻印學網__點閱率0.331863525464256%回首頁繁簡轉換後回首頁
 
 印學在線>篆刻年歷>依人物瀏覽>姓名檢索>陳介祺印庫搜尋  

 依年代瀏覽
 依人物瀏覽
 -- 隨機瀏覽
 -- 姓名檢索
 -- 姓名搜尋
 搜尋篆刻年歷
 關於篆刻年歷
 篆刻年歷書籍版
 篆刻年歷數位版
 索引檔下載

 
2011年1月1日起,本單元全面開放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全書相同的內容。
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全書內容如有未盡事誼,請多利用真微印庫搜尋/瀏覽。
陳介祺(簠齋).1813 ∼ 1884
陳之初共有 33 則陳元孝
頁次   1   2  3  
1868

陳介祺(簠齋)/編輯《簠齋藏古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六冊本。據《雲齋舊藏善本印譜目憶錄》載,有《簠齋藏古》之藏印六冊本。同治年間陳介祺輯。板框墨刷,每頁前幅二印,其錄官印五百餘鈕,似陳氏所藏官印之單行本。無序跋。印下間有註釋。陳氏前另有道光二十七年《簠齋印集》二冊輯本及清咸豐二年《簠齋印集》十二冊輯本。/1868±6 /之11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8年之011則相同。

1870

陳介祺(簠齋).約五十八歲/編輯《簠齋藏古封泥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一冊。清陳介祺以所藏古封泥四十方鈐拓剪貼而成。成書約在同治年間。/1870±/之8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0年之008則相同。

1871

陳介祺(簠齋).五十九歲/春,李淑人卒。/之5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1年之005則相同。

1871

陳介祺(簠齋).五十九歲/念一生所聚,不可使古人不傳。又南海何伯瑜昆玉書來,以潘毅堂藏印千餘歸余,復自來為作譜,因名《十鐘山房印舉》,命次子厚滋偏次,過半,以其疾不果,遂未問世。/之6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1年之006則相同。

1872

陳介祺(簠齋).六十歲/編輯《十鐘山房印舉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一百冊。陳介祺以自藏印併得潘有為、何昆玉、葉志詵所藏古璽印,益以諸家藏印,編次鈐拓輯成。開集各家藏印為一譜之先河。是譜每本卷首有『十鐘山房印舉』、『同治壬申海濱病史六十歲作』兩行字。為陳介祺贈吳大澂者,卷首有其孫湖帆識。後又歸張魯盦藏。/之3
真微書屋註:按民國十年,陳漢第於涵芬樓《十鐘山房印舉》題記云:「同治壬申,高要何昆玉伯瑜攜其吉金齋所藏,又以潘氏看篆樓、葉氏平安館粵署燼餘各印,約二千七百餘事來歸簠齋,即主其家,簠齋出萬印樓舊藏,去其六朝以後者得七千餘事,益以東武李氏愛吾鼎齋、海豐吳氏雙虞壺齋、歸安吳氏二百蘭亭齋、吳縣吳氏十六金符齋、利津李氏石泉書屋、歙縣鮑氏臆園藏印,督其次子厚滋與伯瑜同事編次,博收約取,師吾丘子行《三十五舉》之意,名曰《十鐘山房印舉》,初稿十部,用粵紙成於壬申,是為簠齋六十歲所作,式沿印集之舊。」所言既是此譜,此譜成書有五十冊及一百冊。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03則相同。

1872

陳介祺(簠齋).六十歲/編輯《十鐘山房印舉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五十冊。陳介祺以自藏印併得潘有為、何昆玉、葉志詵所藏古璽印,益以李璋煜、吳雲、吳式芬、吳大澂、李佐賢、鮑康諸家印,督次子厚滋與何昆玉編次鈐拓輯成。開集各家藏印為一譜之先河。所收皆六朝前鉥印,並按印式、印材類舉,故名「印舉」。共收錄三千三百四十三印。/之4
真微書屋註:此譜第一至六冊錄古璽印三百三十六方;七至十三冊錄周秦印五百九十七方;十四至二十五冊錄官印一千零四方;二十六至四十二冊錄六面、二面印及象形印七百五十四方;四十三至四十四冊錄姓名印二百方;四十五冊錄印信印九十八方;四十六至四十八冊錄臣名印二百四十四方;四十九冊錄吉語印六十二方;五十冊錄長方印四十七方,總見三干三百四十三印。又,按民國十年,陳漢第於涵芬樓《十鐘山房印舉》題記云:「同治壬申,高要何昆玉伯瑜攜其吉金齋所藏,又以潘氏看篆樓、葉氏平安館粵署燼餘各印,約二千七百餘事來歸簠齋,即主其家,簠齋出萬印樓舊藏,去其六朝以後者得七千餘事,益以東武李氏愛吾鼎齋、海豐吳氏雙虞壺齋、歸安吳氏二百蘭亭齋、吳縣吳氏十六金符齋、利津李氏石泉書屋、歙縣鮑氏臆園藏印,督其次子厚滋與伯瑜同事編次,博收約取,師吾丘子行《三十五舉》之意,名曰《十鐘山房印舉》,初稿十部,用粵紙成於壬申,是為簠齋六十歲所作,式沿印集之舊。」所言即是此譜,此譜成書有五十冊及一百冊。又,羅福頤《印譜考》載此譜:同治癸酉十二年本,前無敘目,每葉橫列印二枚至三枚不等。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04則相同。

☉-1,扣點數 1 點,可讀放大影像
1874

陳介祺(簠齋).約六十二歲/撰《傳古別錄》一卷。/1874±/之5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4年之005則相同。

1876

陳介祺(簠齋).六十四歲/撰寫〈《簠齋古印簽記》短記〉一文。本文全長計六六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七四字。/之6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6年之006則相同。

本文下載..-3
1876

陳介祺(簠齋).六十四歲/編輯《簠齋古印簽記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又名《簠齋古印籤記》。二冊。是譜乃陳介祺輯《十鐘山房印舉》六十冊本原稿之一部分。上冊一條一印,計一百九十四印;下冊一百三十六印,總見三百三十印。其中大部分有釋文,並附簡單考證。/之7
真微書屋註:是譜末有陳氏自記云:「余歸來不能致古鼎鐘。今老矣。忽於齊魯得三代之古陶器數十器,暨殘陶文四千種,舊藏秦漢印七千餘鈕尚有增益,尤肆力於三代古璽印,皆前人所未及者。作此記之。」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6年之007則相同。

1878

陳介祺(簠齋).六十六歲/編輯《簠齋金印殘冊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一冊。陳介祺輯。/之1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8年之001則相同。

1880

陳介祺(簠齋).六十八歲/六月,得郭氏《松筠桐蔭館秦漢印》四冊,並跋之。/之2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0年之002則相同。

1881

陳介祺(簠齋).六十九歲/撰寫〈《甄古齋印譜》跋〉一文。本文全長計七一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八二字。/之6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1年之006則相同。

本文下載..-3
1883

陳介祺(簠齋).七十一歲/撰寫〈《十鐘山房印舉》序〉一文。本文全長計三九六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四六六字。/之4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3年之004則相同。

本文下載..-6
1883

陳介祺(簠齋).七十一歲/編輯《十鐘山房漢兩面印舉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十二冊。陳介祺輯。/之5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3年之005則相同。

1883

陳介祺(簠齋).七十一歲/編輯《十鐘山房印舉》一書。由陳介祺刊行。本書概要:一九一冊。陳介祺以自藏印併得潘有為、何昆玉、葉志詵所藏古璽印,益以李璋煜、吳雲、吳式芬、吳大澂、李佐賢、鮑康諸家印,編次鈐拓輯成。此為重輯增編,共得十部。每部集印數達一萬零二百八十四方。有陳介祺自序一則。此譜另見有六十四冊、一百九十四冊本。/之6
真微書屋註:按民國十年,陳漢第於涵芬樓《十鐘山房印舉》題記云:「…又十年得印益多,吳恪齋時為太常,移書敦促乃復自改稿,亦成十部,歲在光緒癸未,簠齋已七十一矣,紙用吳中六吉棉連,一印一葉,都卅舉,分若干冊,有一印互見數舉合為一冊者,每冊中又往往間以素紙,惜舉例數易稿,率未董理就緒,故不能盡明其恉,美猶有憾。」所言即是此譜。又,《中國古代印譜八百年集成》載此一百九十一冊本,集印數達一萬零三百七十六鈕;而《中國印譜解題》載總收錄印數為一萬零二百八十四方。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3年之006則相同。

頁次   1   2  3  


資料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
一書同步.2001年4月16日出版
全頁無阻點瀏覽狀態
未設定  說明  設定
閱讀凡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