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87 | 亡 | 羽倉可亭(良信.日).八十九歲卒/八月十二日逝世。一七九九年生。性格磊落不羈,不求名利,雖不嗜好飲酒,卻喜愛宴游。繪畫與篆刻初向村瀨栲亭學習,繼而又受僧月峰指點;其後,又從岡本豐彥學畫,並從細川林谷探究篆刻之妙。曾經鐫刻御璽六顆,並為諸親王刊治許多印章。存世有《可亭印譜》、《天潢清流》。/之1
——右印為羽倉可亭篆刻作品選刊〔百代之過客而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7年之001則相同。 |
|  |
1887 | 亡 | 長谷川延年(真人.日).八十五歲卒/三月一日逝世。一八○三年生。篆刻崇尚前川虛舟的風格,曾以每月編輯一冊《韜光齋篆刻印譜》的驚人速度從事篆刻藝術。此外,還廣徵博搜日本古印,精心摹刻,完成了《博愛堂印譜》。精寫各種文獻,遺留下來眾多的隨筆、見聞雜錄,初集一百零一冊,二集、三集各數十冊。存世有《博愛堂印譜》、《韜光齋篆刻印譜》。/之2
——右印為長谷川延年篆刻作品選刊〔韜光齋主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7年之002則相同。 |
|  |
1887 | 著 | 陳璞(子瑜).六十八歲前/編撰《繆篆分韻補正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一卷。陳璞生前編著,係稿本未刊。/1887﹣/之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7年之003則相同。 |
| |
1887 | 亡 | 陳璞(子瑜).六十八歲卒/一八二○年生。潛心教育事業,為學海堂學長數十年,育才甚眾。善詩文。精金石考訂之學,時學海堂為閎揚古學,頗事碑銘之翻刻,陳氏參與其事,創劃至多。書師米董;偶作山水亦有韻趣。於印追摹漢法,甚得神妙。存世有《尺岡草堂遺詩》、《尺岡草堂遺文》、《繆篆分韻補正》。/之4
——右印為陳璞篆刻作品選刊〔陳璞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7年之004則相同。 |
|  |
1887 | 印 | |  |
1887 | 印 | |  |
1887 | 論 | |  |
1887 | 編 | 何昆玉(伯瑜).六十歲/編輯《簠齋藏古玉印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一冊。陳介祺藏印,何昆玉手拓。此譜原本係用陳介祺所藏之古玉印六十七方,由何昆玉手拓以贈吳大徵者,有何昆玉及張熙跋。初稿十部。並有未完成本,尚欠十二印。民國五年神州國光杜出版此譜石印本。民國十九年該社再輯,改稱《簠齋藏玉印》。/之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7年之008則相同。 |
| |
1887 | 論 | | |
1887 | 編 | 孫文楷(模山)/編輯《稽庵古印箋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二冊。孫文楷搜集山東各地出土之古印匯輯而成。第二次鈐本。收古璽八○方,官印三三方,私印一七二方,總見二百八十五印。每面一至二印,每印下有空白,偶有箋釋,皆墨跡。有陳介祺題記,孫文楷自序及後序。此譜另有初拓本及民國一年鈐拓本。/之10
真微書屋註:《中國古代印譜八百年集成》載此譜第二次鈐本成書於光緒十三年,《書畫篆刻實用辭典》則載為光緒三十年。年代有出入。又,孫氏再序此譜時在光緒十三年。故成書年從光緒十三年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7年之010則相同。 |
| |
1887 | 亡 | | |
1887 | 著 | 史恩綿(中平)/編撰《說文易檢附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上下卷。史恩綿撰輯。/之12
真微書屋註:按史氏前於一八八三年刊行有《說文易檢》十四卷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7年之012則相同。 |
| |
1887 | 編 | 蔡濬源(監荃)/編輯《竹雪軒印集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八卷。蔡濬源輯家藏古銅印及明清名印家印作共千餘方,由其子菡、菼釋文並去其纖巧詭異者而成,總收錄為四百零九鈕。每頁前幅鈐一印或二印,背面釋文。有楊澤山、張毓棠、劉紹筠、蔡如梁及濬源自序。後有蔡氏二子菡、菼同跋。書首有印記〔光緒十一年冬月開雕〕。/之13
真微書屋註:此譜卷一錄古銅印四十一方;卷二錄〈田樂園詩〉及〈采蓮曲〉文印三十九方;卷三錄〈麒麟閣〉、〈凌煙閣〉文印七十六方;卷四錄〈池上篇〉、〈文安八景〉文印四十二方;卷五錄〈蘭亭序〉、〈桃李園序〉文印七十四方;卷六錄〈見石賦〉、〈賞心十六事〉文印四十二方;卷七錄閑章三十五方;卷八錄閑章六十方。總四百零九鈕。又,《魯庵所藏印譜簡目》載此譜為四冊本,成書於一八八六年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7年之013則相同。 |
|  |
1887 | 編 | 馮兆年(穗知)/編輯《味古堂印存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二冊。馮兆年輯其所藏文三橋、丁敬身、陳曼生、董小池,趙次閑、胡鼻山等印家印作而成。其黑線格,每頁一印,並附拓邊款。有梁金韜序,題辭四章及馮兆年自跋。/之1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7年之014則相同。 |
| |
1887 | 畫 | 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