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28 | 生 | 汪啟淑(秀峰).一歲/一七九九年卒。安徽歙縣人,久居杭州。字慎儀,號秀峰、訒庵、訒菴、印癖先生、退齋、綿潭漁長、西湖漫士、靈石山長。齋堂為春暉堂、飛鴻堂、琴硯樓、一泓齋、嘯雲樓、綿潭山館、居易庵、開萬樓。曾官兵部郎中。藏書達數千種。集藏秦、漢迄宋、元璽印多達數萬鈕。工詩、文。嗜文字學,愛考據。篆刻,布局工穩,行草印款瀟灑秀逸,嘗於巨珠上鐫刻篆文。/之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28年之008則相同。 |
| |
1745 | 友 | 汪啟淑(秀峰).十八歲/春,因柳漁夫子闌入西湖吟社,得訂交於丁敬,垂三十年,心折其為人。/之9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45年之009則相同。 |
| |
1745 | 編 | 汪啟淑(秀峰).十八歲/編輯《飛鴻堂印譜》一書。由汪啟淑刊行。本書概要:十冊本。汪啟淑輯近人印作而成。黑格,每頁二印,註篆刻人姓名。每本均有序,首卷有冬心先生題字,汪啟淑廿一歲小像,凡例十五則。分五集,每集二本,每集有序。此譜於一七七六年有增輯本,五集二十冊四十卷。/之10
真微書屋註:此譜與張氏《學山堂印譜》、周氏《賴古堂印譜》並稱「三堂印譜」,是為中國古代印譜之巨制。又,《書畫篆刻實用辭典》、《魯庵所藏印譜簡目》載此譜成書於乾隆十(一七四五)年。關於此譜成書年代有較多出入,若依此年代,汪氏當時只十八歲,應只是著手輯譜之時,陸續有譜成書,而完此巨著,應在較晚之乾隆四十一年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45年之010則相同。 |
| |
1746 | 友 | 汪啟淑(秀峰).十九歲/秋,從錢塘王澹園明府席上與王青山訂交,為汪氏製數印。/之21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46年之021則相同。 |
| |
1747 | 主 | 丁敬(硯林).五十三歲/為汪啟淑(秀峰.二十歲)刻〔下調無人采高心又被瞋不知時俗意教我若為人〕二十字正方滿白文印。邊款為【此唐張洪涯先生句也,雖辭氣兀傲,而矩矱中庸,和光同塵之意,了然言外,吾友秀峰汪君,有會於懷,求予篆勒,以代韋絃,予素不喜作詩句閑散印,今一日應秀峰之請者,蓋喜吾友之能希轡於先覺也。丁卯仲冬八日,鈍丁記事硯林中。】/印縮37.50%/之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47年之003則相同。 |
| |
1748 | 編 | 汪啟淑(秀峰).約廿一歲/編輯《飛鴻堂印譜汪啟淑手校本》一書。由汪啟淑刊行。本書概要:四冊。汪啟淑輯所藏時人印作而成。殘本,係屬四十卷本之第三集。譜內共計七百十印,今實存圖章六百七十方。譜中有汪啟淑對收錄印章取捨選擇之親筆書。是譜為園田湖城舊藏,有記云:「右係訒菴汪淑自書,譜中草率之書,亦啟淑自書也,湖城記。」/1748±/之16
真微書屋註:按顧于觀於《飛鴻堂印譜》序中云:「乾隆戊辰…十二日予將北歸,汪君伻來示以飛鴻堂印譜三集,索予弁言…」由是知《飛鴻堂印譜》三集本約成書於乾隆戊辰(一七四八)年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48年之016則相同。 |
| |
1748 | 編 | 汪啟淑(秀峰).廿一歲/編輯《飛鴻堂印譜》一書。由汪啟淑刊行。本書概要:二十四卷。汪啟淑輯近人印作而成。凡例十五則,諸名家序跋,自序,共三集,每集四冊,每冊二卷,每印之下附注釋。此譜前有初輯十冊本,五集,每集二本。又後於一七七六年有增輯本,五集二十冊四十卷。/之17
真微書屋註:《葉氏印譜存目》載此譜有葉銘註:「按此譜有無款、有款二種,無款本為三集或四集,有款本為五集,所載陳在專、丁敬身、周子芳等往往有異同,此本為無款本,紙料印色俱鮮明,若藤王閣序,細篆鉤畫婉轉了了,頗為善本。」又,顧于觀於《飛鴻堂印譜》序中云:「乾隆戊辰…十二日予將北歸,汪君伻來示以飛鴻堂印譜三集,索予弁言…」由是知《飛鴻堂印譜》三集本約成書於乾隆戊辰(一七四八)年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48年之017則相同。 |
| |
1749 | 編 | 汪啟淑(秀峰).廿二歲/編輯吳青震刻印成《春暉草堂印始》一書。由汪啟淑刊行。本書概要:又名《印始》。四冊。汪啟淑輯檇李吳蒼雷摹古刻之印集。黑粗細格,每頁三至四印,背頁釋文。邵大業序,許王猷跋。此譜民國十二年上海印學社有影印本。/之11
真微書屋註:按《印譜知見傳本書目》載是譜云:「不分卷.吳蒼雷、汪啟淑藏印,新安汪氏鈐印本.石印八冊本」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49年之011則相同。 |
| |
1750 | 事 | 汪啟淑(秀峰).廿三歲/春,以事牽歸歙對簿,閉關卻軌謝絕親朋。/之7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50年之007則相同。 |
| |
1750 | 印 | 汪啟淑(秀峰).廿三歲/為濮孚柱刻〔濮氏孚柱〕正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庚午嘉平六日,寒雨初晴,窗外梅萼漸大,時鳥弄聲,擁爐為孚翁作,汪啟淑。】原印今藏於杭州西泠印社。/之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50年之008則相同。 |
| |
1750 | 著 | 汪啟淑(秀峰).廿三歲/編撰《續印人傳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又名《飛鴻堂印人傳》。八卷八冊。汪啟淑編。初刊本。全書輯錄活動於乾隆時期篆刻家之小傳一百二十六則,印人作品則見於汪氏所輯之《飛鴻堂印譜》中。/之9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50年之009則相同。 |
| |
1752 | 編 | 汪啟淑(秀峰).廿五歲/編輯《漢銅印叢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十二卷。板框鏤花綠刷,每卷廿七至三十頁不等,每頁錄印二至六印,總收錄一○八二印,內官印一五二枚,餘皆私印。各印下記釋文及註明鈕制。前有朱樟序,末有汪澎跋。此譜傳本之卷頁,錄印數頗多歧異,計有四冊、六冊、八冊、十二冊本等。又商務印書館曾據十二卷本影印出版。/之17
真微書屋註:此譜係汪啟淑編成《訒庵集古印存》及《飛鴻堂印譜》後,續得漢銅舊刻所成,如朱樟乾隆十七年於此譜序云:「吾友汪君秀峰嗜古有奇癖,藏書百廚工吟詠,得古印幾盈萬紐,彙為《訒庵集古印存》三十二卷,金玉硨磲瑪璃牙瓷莫不該備,已較勝於宣和印史,又凡近世工鐵筆者不惜重聘延之家園,親與參訂商確,務蘄悉合于古亦盈萬餘紐,彙為《飛鴻堂印譜》四十卷,海內高手大半在焉,可謂極篆籀之大觀。金薤琳瑯目迷寶藏,龍文虎紐神往空倉,近又出示袖珍印叢四冊,云成印存譜後,續得漢銅舊刻所成。」由序中知上述二譜均成於乾隆十七年(一七五二)之前,然考汪氏《訒庵集古印存》成於一七六○年,《飛鴻堂印譜》成於一七七六年,由此可想知二譜在較完整版本成書前均應有初輯本。又,《葉氏印譜存目》中葉氏註云:「按秀峰嗜古有奇癖,藏書百廚,工吟詠,得漢銅印一千二百鈕,又出《袖珍印叢》四冊,成印存印譜後續得漢銅舊印所成,誠恐前譜卷帙繁重,一時難盡鑑賞手此一編,如泰山之有配林,黃河之有滹沱,足以先領登涉之勝,此譜藏儀徵江于九家,官徽州知府,有印記曰〔廣陵江恂字于九號鄰竹印記〕,後歸項芝房。卷端云:丁巳冬日,于九兄贈。又有印記曰〔項芝房藏金石文字印〕,又曰〔小天籟閣〕,頗為古搨。」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52年之017則相同。 |
| |
1754 | 編 | 汪啟淑(秀峰).廿七歲/編輯《錦囊印林》一書。由汪啟淑刊行。本書概要:四卷四冊。是譜僅豎七.八、橫五.八公分,為古今印譜中開本最小者。花格墨刷,每頁二印或四印,印下皆註釋文。首卷錄印五八方;二卷錄印五八方;三卷錄印五四方;四卷錄印五八方。總見二二八印,皆小印,工緻精美,自一二分乃至三分,可謂袖珍印之最。有宋晟序,戴廷焙跋。/之15
真微書屋註:《藝文叢輯—第五輯》第四十一頁〈印癖先生汪啟淑〉一文謂此譜:上下二卷,版框鏤花墨刷,高僅三寸餘,所集均二、三分小印,刻文有多至二十餘字者,以宋錦裝帙。又,《葉氏印譜存目》載此譜有葉銘註:「按此譜皆小印,工緻精美,自一二分乃至三分,篆文數字纖細微眇,有肉眼者殆不可辨者,明清印譜中以此為袖珍之最。」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54年之015則相同。 |
| |
1755 | 友 | 汪啟淑(秀峰).廿八歲/春,訪舊燕臺,從春浦劉明府貢座上始與施景禹(濬原)相識之。沖和淡雅,藹然可親,洵與平日所聞悉合。/之11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55年之011則相同。 |
| |
1755 | 友 | 汪啟淑(秀峰).廿八歲/春,從蘭溪歸浙,俞珽(笏齋)肩舟過訪,為汪啟淑篆大小石印數十枚,相與提壺六橋、散策兩峰,極清遊之興。/之1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55年之012則相同。 |
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