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47 | 生 | 錢式(次行).一歲/一八六五年卒。錢塘(浙江杭州)人。錢松次子。字次行、子穀,號少蓋。藝承家學。工刻印,從趙之謙游,盡得其法,與朱志復并稱趙入室弟子。印作布局活潑,疏密一任自然。所作白文善應變,常參隸意,結構簡率;朱文愛用小篆,筆勢飄忽而有娟秀之氣。/之41
真微書屋註:蔣敦復《嘯古堂文集》〈闔門死難事狀〉載:「咸豐十年,式年甫十四。」故生年推為一八四七年。
——右印為錢式篆刻作品選刊〔稼孫手鈔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47年之041則相同。 |
|  |
1855 | 印 | 錢式(次行).九歲/為張福熙(敬仲)刻〔張福熙印〕正方回讀白文印。本印與〔敬仲〕正方朱文印為對印。邊款為【敬仲道兄精八法,於秦漢六朝無不深究。乙卯春,為余書箑,作此報之,未識能副雅意否?少蓋。】/之8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5年之084則相同。 |
|  |
1855 | 印 | |  |
1860 | 事 | 錢式(次行).十四歲/二月二十八日,太平軍犯杭,被擄,佯墜橋下使脫。歸後,范禾使其友華復挾之出。/之130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0年之130則相同。 |
| |
1862 | 印 | 錢式(次行).十六歲/為江湜(弢叔.約卅四歲)刻〔江湜持正〕正方朱文印。本印與〔弢叔近作〕正方朱文印為二面印。邊款為【弢叔先生,雄才碩學,名滿江浙間,幼時侍先大人與諸父執談次,輒殷傾慕,每以不獲負笈為恨。庚申亂後,流徙東甌,遇趙益甫丈,命以篆學,又得讀伏敔堂集,私淑彌殷,因刻二印,敢希指教。同治壬戌九月十一日,錢唐錢式謹志。】/之107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2年之107則相同。 |
|  |
1862 | 印 | 錢式(次行).十六歲/為江湜(弢叔.約卅四歲)刻〔弢叔近作〕正方朱文印。/之10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2年之108則相同。 |
|  |
1862 | 印 | 錢式(次行).十六歲/為趙之謙(撝叔.卅四歲)刻〔苦兼室〕正方細朱文印。邊款為【悲盦居士在苦兼室,取名切音,示身惡業,弟子錢式,刻以樂石,同治元年壬戌十月。】/之109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2年之109則相同。 |
|  |
1862 | 印 | 錢式(次行).十六歲/刻自用印〔子穀〕長方細朱文印。邊款為【余別號子穀,趙益甫師所命也。師授余篆學無所隱,但恐朽木不可雕,有負厚望耳。同治壬戌十月,錢式刻於鹿城并志。】原印今藏於上海博物館。/之110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2年之110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主 | 趙之謙(撝叔).卅五歲/為錢式(次行.十七歲)刻〔錢式之印〕正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悲盦自京師刻寄次行,癸亥十月雪中。】/之106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106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印 | 錢式(次行).十七歲/為德徵刻〔子端〕正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德徵,予同里,遇於東甌,乃為刻此,癸亥五月朔日,次行并記。】/之125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125則相同。 |
|  |
1865 | 亡 | 錢式(次行).十九歲卒/一八四七年生。藝承家學。工刻印,從趙之謙游,盡得其法,與朱志復并稱趙入室弟子。印作布局活潑,疏密一任自然。所作白文善應變,常參隸意,結構簡率;朱文愛用小篆,筆勢飄忽而有娟秀之氣。/之73
——右印為錢式篆刻作品選刊〔褱佳人兮不能忘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5年之073則相同。 |
|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