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56 | 生 | 鄭文焯(叔問).一歲/一九一八年卒。山東高密人。字小坡、俊臣,號叔問、大鶴山人、鶴道人、石芝崦主人、冷紅詞客、大壺、江南退士、指頭禪、老芝。齋堂為瘦碧闇、城東山墅、齊玉象龕。工詩詞,收藏宏博,精金石考據之學,善書畫,亦能治印。居吳下有年,與當地藝壇諸人過從甚密,尤以王大炘、吳昌碩等最友善,為其所作印章特多。/之79
——右印為鄭文焯篆刻作品選刊〔老竺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6年之079則相同。 |
|  |
1875 | 試 | | |
1884 | 主 | 吳昌碩(缶廬).四十一歲/為鄭文焯(叔問.廿九歲)刻〔瘦碧闇所得金石文字印〕長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瘦碧闇主索近作,刻重九詩應教,把卷浮生見,滅鐙行役休,雨昏眠愛魘,詩瘦坐鳴秋,落木河之涘,重陽樓上頭,涼風吹斷雁,愁思滿蘇州。甲申秋,吳俊。】/之60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4年之060則相同。 |
|  |
1884 | 主 | 吳昌碩(缶廬).四十一歲/為鄭文焯(叔問.廿九歲)刻〔鄭文焯〕長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甲申十月五日,倉石刻贈瘦碧闇主。】/之6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4年之063則相同。 |
|  |
1884 | 主 | 吳昌碩(缶廬).四十一歲/為鄭文焯(叔問.廿九歲)刻〔大壺〕正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甲申立冬日,大壺先生屬,倉石。】/之6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4年之064則相同。 |
|  |
1884 | 主 | 吳昌碩(缶廬).四十一歲/為鄭文焯(叔問.廿九歲)刻〔通德里〕正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大鶴山人搆屋吳下,顏曰通德里,屬苦鐵刻石記之,甲申三月。】/之7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4年之072則相同。 |
|  |
1885 | 主 | 吳昌碩(缶廬).四十二歲/為鄭文焯(叔問.三十歲)刻〔壺園寓公〕正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乙酉三月,倉石。】/之59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5年之059則相同。 |
|  |
1892 | 主 | 吳昌碩(缶廬).四十九歲/為鄭文焯(叔問.卅七歲)刻〔江南退士〕正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柳眼盼新晴,如人渴睡醒,涉江官渡晚,題竹佛鐙青,齋散鳥求食,月明魚聽經,客歸門掩處,應有白雲停。立雪菴詩,叔問先生笑笑,壬辰三月,昌碩吳俊。】/之2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2年之028則相同。 |
|  |
1896 | 主 | 吳昌碩(缶廬).五十三歲/為鄭文焯(叔問.四十一歲)刻〔高密〕長方朱文寬邊印。邊款為【擬封泥之殘闕者,丙申二月,老缶。】/之3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6年之038則相同。 |
|  |
1898 | 主 | 吳昌碩(缶廬).五十五歲/為鄭文焯(叔問.四十三歲)刻〔石芝西堪讀碑記〕正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老缶治石,戊戌一月。】/之26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8年之026則相同。 |
|  |
1898 | 主 | 吳昌碩(缶廬).五十五歲/為鄭文焯(叔問.四十三歲)刻〔鶴道人年四十以後所作〕正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戊戌十月,鶴道人以青田石之佳者索刻,亟成之,苦鐵。】/之3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8年之038則相同。 |
|  |
1898 | 主 | 褚德彝(松窗).廿八歲/為鄭文焯(叔問.四十三歲)刻〔叔問所藏石文〕正方朱文界格印。本印與〔叔問〕正方朱文印為二面印。邊款為【戊戌六月,禮堂造。】/之8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8年之084則相同。 |
|  |
1898 | 主 | |  |
1902 | 主 | 王大炘(冰鐵).卅四歲/為鄭文焯(叔問.四十七歲)刻〔齊玉象堪題記〕正方朱文界格印。邊款為【少禹刻;;壬寅正月,冰鐵王大炘改作。】/之14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902年之144則相同。 |
|  |
1902 | 主 | 王大炘(冰鐵).卅四歲/為鄭文焯(叔問.四十七歲)刻〔大鶴〕正方朱文寬邊印。邊款為【是印刻已二年,昨文丈小波見過,謂略得漢人意,索款攜去,丁酉十一月,雨文并誌;;冰鐵改作,壬寅年七月七日也。】/之145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902年之145則相同。 |
|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