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73 | 生 | 童大年(醒庵).一歲/三月十五日生。一九五五年卒。上海崇明人,流寓杭州,抗戰後移居上海。童葉庚五子。原名暠,字幼來、醒盦、醒庵、心安、心庵、恂諳,號性涵、惺堪、心龕、古瀛處士、洵罕、金鰲十二峰松下第五童子、綠雲盦主、借閒居士、省厂、省菴、昧退道人、小松。齋堂為依古廬、留行寄廬、綠雲盦、醴芝室、雷峰片石艸廬、自寬室、雙父癸爵齋、獲獲齋。精研六書。書善四體。畫工花卉,行筆有書法意趣,秀逸有致。精刻印,廣學秦、漢、明、清,融會碑刻文字,刀法勁健,以切為主,布局疏密間時有靈氣。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。存世有《依古廬篆痕》、《童子雕篆》。/之56
真微書屋註:《民國篆刻藝術》、《書畫篆刻實用辭典》、《中國印學年表(增補本)》生年皆作一八七四年。然依其所刻〔人生行樂耳〕之款述:【歲在癸丑…年四十一。】按癸丑係一九一三年,可推其生年在癸酉一八七三年。又,《印林第十卷第一期》載其卒年為一九五三年。又,《近代印人傳》載其卒年為一九五四年。
——右印為童大年篆刻作品選刊〔童大年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3年之056則相同。 |
| |
1873 | 親 | 童大年(醒庵).一歲/元配丹徒鄒氏耕雲,名蘭珍,生于前清同治癸酉三月十六日亥時。/之57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3年之057則相同。 |
| |
1880 | 事 | 童大年(醒庵).八歲/秋,刻〔平安〕一印,為游刃之始。/之75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0年之075則相同。 |
| |
1891 | 著 | 童大年(醒庵).十九歲後/于辛卯、壬辰間,雙鉤金石文字、秦漢鉥印甚夥,又取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之意,名曰《依古編》。/1891﹢1 /之127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1年之127則相同。 |
| |
1892 | 印 | 童大年(醒庵).二十歲/刻〔天生我才必有用〕正方細朱文印。邊款為【倣文壽承大意,壬辰春,童暠。】/之10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2年之104則相同。 |
| |
1893 | 親 | 童大年(醒庵).廿一歲/秋九月,與元配鄒氏成婚於署中。因妻有疾,既成禮,異室居。/之86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3年之086則相同。 |
| |
1897 | 印 | 童大年(醒庵).廿五歲/刻自用印〔心安〕正方白文印。本印與〔心安〕正方朱文寬邊印為二面印。邊款為【光緒二十三年五月二十日,省厂居士時客邗江東關寓齋。】/之11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7年之114則相同。 |
| |
1897 | 印 | | |
1898 | 印 | 童大年(醒庵).廿六歲/刻自用印〔依古廬〕扁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皆略依古,見唐書天文志。余于辛卯、壬辰間,雙鉤金石文字、秦漢鉥印甚夥,又取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之意,名曰依古編。戊戌,醒盦記于沽上。】/之97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8年之097則相同。 |
| |
1900 | 印 | 童大年(醒庵).廿八歲/刻〔平安〕正方細朱文印。邊款為【光緒六年秋隨侍越州,仲兄別署缾菴,或曰大佳,余曰佳可畀,予兄笑曰不可。予時八齡,刻平安印,曰我用此二字何如?此為予游刃之始。時叔兄正臨刻何雪漁七十二候印譜,就其削正。今仲兄歿已十二年矣,近見尖足布文,集此為印,惟願慈竹平安,合家清吉,使游子之心稍慰,仍如齠齔依依膝下時也,但痛仲兄之早逝耳。廿六年春,童暠客沽上。】/之8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900年之084則相同。 |
| |
1901 | 印 | 童大年(醒庵).廿九歲/刻自用印〔身世寄漁樵〕正方滿白文印。邊款為【十年浪跡江湖,見昔人遺句,感觸良多,乃刻石以自遣,不願為俗人知耳。辛丑重九,省厂。】/之5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901年之053則相同。 |
| |
1902 | 親 | 童大年(醒庵).三十歲/六月初五日,元配鄒氏疾終署內,時其同瑞茀侯方伯于役都門。/之155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902年之155則相同。 |
| |
1902 | 親 | | |
1902 | 印 | 童大年(醒庵).三十歲/為蒲華(作英.六十九歲)刻〔作英〕長方加框朱文印。邊款為【作英先生老法家教之,壬寅秋九月,金鼇十二峰松下第五童子暠篆。】/之157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902年之157則相同。 |
| |
1902 | 印 | 童大年(醒庵).三十歲/刻自用印〔大年〕扁方朱文寬邊印。邊款為【此壬寅年所作,甲辰更名大年,原名暠,字幼來,并記。】/之15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902年之158則相同。 |
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