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me_The Chinese Seal Engraving professional website_Virtual Micro Studio
Virtual Micro Studio
會員登入  
真微書屋印學資料庫__點閱率58.1571103603489%篆刻年歷1051-1911__點閱率7.84695267093947%琳瑯滿目的數位化印譜__點閱率27.2265731350936%篆刻講座-方寸有情__點閱率1.49151732276152%當代篆刻家專區__點閱率3.32689841761038%真微書屋&黃嘗銘__點閱率1.60211534664074%真微書屋篆刻印學網__點閱率0.348832746605394%回首頁繁簡轉換後回首頁
 
 印學在線>篆刻年歷>依年代瀏覽>年代檢索>1872年印庫搜尋  

 依年代瀏覽
 -- 隨機瀏覽
 -- 年代檢索
 -- 年代搜尋
 依人物瀏覽
 搜尋篆刻年歷
 關於篆刻年歷
 篆刻年歷書籍版
 篆刻年歷數位版
 索引檔下載

 
2011年1月1日起,本單元全面開放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全書相同的內容。
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全書內容如有未盡事誼,請多利用真微印庫搜尋/瀏覽。
公元1872年
清穆宗.同治十一年.壬申.玄黓涒灘.日本明治五年
1871共有 60 則1873
頁次   1  2   3   4  
1872

中村水竹(元祥.日).六十六歲/編輯自刻印成《水竹丹篆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中村水竹輯自刻印而成。/之1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01則相同。

1872

中村水竹(元祥.日).六十六歲卒/一月六日逝世。一八○七年生。世代在近衛家供職。幼小時聰穎好學,跟隨三雲仙嘯先生學習篆刻。其印風方正平穩、雍容大度,運刀紮實頗具功力。存世有《北遊記》、《水竹丹篆》、《水竹快事印景》。/之2 ——右印為中村水竹篆刻作品選刊〔三百六旬無所得〕。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02則相同。

☉-1,扣點數 1 點,可讀放大影像
1872

陳介祺(簠齋).六十歲/編輯《十鐘山房印舉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一百冊。陳介祺以自藏印併得潘有為、何昆玉、葉志詵所藏古璽印,益以諸家藏印,編次鈐拓輯成。開集各家藏印為一譜之先河。是譜每本卷首有『十鐘山房印舉』、『同治壬申海濱病史六十歲作』兩行字。為陳介祺贈吳大澂者,卷首有其孫湖帆識。後又歸張魯盦藏。/之3
真微書屋註:按民國十年,陳漢第於涵芬樓《十鐘山房印舉》題記云:「同治壬申,高要何昆玉伯瑜攜其吉金齋所藏,又以潘氏看篆樓、葉氏平安館粵署燼餘各印,約二千七百餘事來歸簠齋,即主其家,簠齋出萬印樓舊藏,去其六朝以後者得七千餘事,益以東武李氏愛吾鼎齋、海豐吳氏雙虞壺齋、歸安吳氏二百蘭亭齋、吳縣吳氏十六金符齋、利津李氏石泉書屋、歙縣鮑氏臆園藏印,督其次子厚滋與伯瑜同事編次,博收約取,師吾丘子行《三十五舉》之意,名曰《十鐘山房印舉》,初稿十部,用粵紙成於壬申,是為簠齋六十歲所作,式沿印集之舊。」所言既是此譜,此譜成書有五十冊及一百冊。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03則相同。

1872

陳介祺(簠齋).六十歲/編輯《十鐘山房印舉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五十冊。陳介祺以自藏印併得潘有為、何昆玉、葉志詵所藏古璽印,益以李璋煜、吳雲、吳式芬、吳大澂、李佐賢、鮑康諸家印,督次子厚滋與何昆玉編次鈐拓輯成。開集各家藏印為一譜之先河。所收皆六朝前鉥印,並按印式、印材類舉,故名「印舉」。共收錄三千三百四十三印。/之4
真微書屋註:此譜第一至六冊錄古璽印三百三十六方;七至十三冊錄周秦印五百九十七方;十四至二十五冊錄官印一千零四方;二十六至四十二冊錄六面、二面印及象形印七百五十四方;四十三至四十四冊錄姓名印二百方;四十五冊錄印信印九十八方;四十六至四十八冊錄臣名印二百四十四方;四十九冊錄吉語印六十二方;五十冊錄長方印四十七方,總見三干三百四十三印。又,按民國十年,陳漢第於涵芬樓《十鐘山房印舉》題記云:「同治壬申,高要何昆玉伯瑜攜其吉金齋所藏,又以潘氏看篆樓、葉氏平安館粵署燼餘各印,約二千七百餘事來歸簠齋,即主其家,簠齋出萬印樓舊藏,去其六朝以後者得七千餘事,益以東武李氏愛吾鼎齋、海豐吳氏雙虞壺齋、歸安吳氏二百蘭亭齋、吳縣吳氏十六金符齋、利津李氏石泉書屋、歙縣鮑氏臆園藏印,督其次子厚滋與伯瑜同事編次,博收約取,師吾丘子行《三十五舉》之意,名曰《十鐘山房印舉》,初稿十部,用粵紙成於壬申,是為簠齋六十歲所作,式沿印集之舊。」所言即是此譜,此譜成書有五十冊及一百冊。又,羅福頤《印譜考》載此譜:同治癸酉十二年本,前無敘目,每葉橫列印二枚至三枚不等。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04則相同。

☉-1,扣點數 1 點,可讀放大影像
1872

鍾權(石帆).五十五歲/為陳敬刻〔亦亭陳敬〕正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擬趙松雪意,石颿,壬申九月。】/之5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05則相同。

☉-1,扣點數 1 點,可讀放大影像
1872

鍾權(石帆).五十五歲/刻〔恨長〕長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壬申九月,石颿。】/之6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06則相同。

☉-1,扣點數 1 點,可讀放大影像
1872

久野菘年(日).五十二歲卒/四月逝世。一八二一年生。/之7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07則相同。

1872

董威(劍秋)/編輯自刻印成《飛鴻堂印萃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又名《劍秋印書》。一冊二卷。董威輯摹刻印成此譜。/之8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08則相同。

1872

陳建侯(仲耦)/編撰《說文提要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一卷。陳建侯撰著。/之9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09則相同。

1872

張嶼(玉斧).享年不確/暨陽(今江蘇江陰)人。張萃山之子。字玉斧。工鐵線篆,刻印宗顧云美(岑)一派,摹拓金石碑版尤精。館吳氏兩罍軒凡數十年。其父萃山曾刻適園宋元明畫冊,喬梓多材,後先輝映,金石家侈為美談。/1872±/之10
真微書屋註:吳雲於《兩罍軒印考漫存》自序云:「…己巳年世好張玉斧琠下榻抱罍室…余深知玉斧家學淵源雅工鐵筆,取所箸古官私印存十二卷,舉而授之,能事不受促迫,玉斧又素體孱弱,迨至三年之久始刻成官私印二百紐,中尚有未竣工者,而玉斧已遽歸道山矣。」己巳年在一八六九年,由是推知,張嶼卒年應在一八七二年左右。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10則相同。

1872

胡澍(荄甫).四十八歲/八月十五日前,客死於北京。潘祖蔭認棺殮之費,王廉生料理喪事。時趙之謙在杭州。/之11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11則相同。

1872

胡澍(荄甫).四十八歲卒/八月十五日前逝世。一八二五年生。官戶部郎中。工篆書,得秦漢人遺意,趙撝叔書頗似之。亦能畫梅。/之12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12則相同。

1872

徐三庚(褎海).四十七歲/秋,赴五羊城,道經香港。/之13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13則相同。

1872

徐三庚(褎海).四十七歲/刻〔頭陀再世將軍後身〕雜形朱文寬邊印。邊款為【金罍擬漢碑額篆于滬罍漚寄室,壬申五月。】/之14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14則相同。

☉-1,扣點數 1 點,可讀放大影像
1872

徐三庚(褎海).四十七歲/為費以群(穀士.廿九歲)刻〔以群臨本〕正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鵠侍屬,徐三庚製,壬申荷華誕,同客滬上。】/之15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15則相同。

☉-1,扣點數 1 點,可讀放大影像
頁次   1  2   3   4  


資料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
一書同步.2001年4月16日出版
全頁無阻點瀏覽狀態
未設定  說明  設定
閱讀凡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