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76 | 編 | 李佐賢(竹朋).七十歲/編輯《得壺山房印寄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二冊。李佐賢輯郭氏藏印成此譜。版框書口有『得壺山房印寄』字樣,每頁一印。所錄古鉥四十七枚,官印十二枚,私印七十五枚,總見一百三十四印。有李佐賢手記。/之1
真微書屋註:按此譜另見有六冊本者,其每頁一印,所錄古鉥二百二十七枚,官印二十七枚,私印一百九十枚。總見四百四十四印。無序跋。又,此譜另見有八冊本,見《印譜知見傳本書目》所載:「平壽郭氏藏印、利津李佐賢竹明集印.鈐印八冊本」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6年之001則相同。 |
| |
1876 | 亡 | 李佐賢(竹朋).七十歲卒/一八○七年生。道光八年舉人,十五年進士,官汀州知府。嗜古精鑒,能畫竹。嘗輯郭氏藏印成《得壺山房印寄》。存世有《石泉書屋印存》、《古泉匯》、《書畫鑑影》、《武定詩鈔》、《石泉書屋類稿詩鈔》。/之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6年之002則相同。 |
| |
1876 | 論 | |  |
1876 | 編 | 吳雲(平齋).六十六歲/編輯《二百蘭亭齋古銅印存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十二卷十二冊。吳雲重輯,邀吳蘭艭董理,張玉斧、林海如助理。每頁印二枚,所錄古印六百六十八鈕,均較同治年所輯二種版本為少。有舊譜何紹基題面及吳讓之題簽。有自序。/之4
真微書屋註:自序云:「私印李唐後多作朱文,專尚纖巧頓失古法,故錄自六朝止,官印可證歷朝制度雖近代亦存附於卷末,藉備掌故。古鉥篆文為官為私多有未識,姑列私印之前,私印以字數為次,兩面印、六面印、字母印各以類從,考釋具載《兩罍軒古印考》,不復重錄。」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6年之004則相同。 |
|  |
1876 | 論 | |  |
1876 | 論 | | |
1876 | 編 | 陳介祺(簠齋).六十四歲/編輯《簠齋古印簽記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又名《簠齋古印籤記》。二冊。是譜乃陳介祺輯《十鐘山房印舉》六十冊本原稿之一部分。上冊一條一印,計一百九十四印;下冊一百三十六印,總見三百三十印。其中大部分有釋文,並附簡單考證。/之7
真微書屋註:是譜末有陳氏自記云:「余歸來不能致古鼎鐘。今老矣。忽於齊魯得三代之古陶器數十器,暨殘陶文四千種,舊藏秦漢印七千餘鈕尚有增益,尤肆力於三代古璽印,皆前人所未及者。作此記之。」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6年之007則相同。 |
| |
1876 | 題 | | |
1876 | 譜 | | |
1876 | 編 | | |
1876 | 友 | 方鼎銳(子穎)/將入都展覲,乞假歸里省墓,與李培楨(維之)談讌無虛日,獲觀其《晉銅鼓齋印存》,幾於目迷五色,不復能贊一詞。/之11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6年之011則相同。 |
| |
1876 | 論 | |  |
1876 | 印 | 吳誥(蘧廬)/為培之白刻〔培之白〕正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曼生亦喜作此種朱文,以其氣達而疏也。丙子夏仲十二日,吳誥仿之并記。】/之1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6年之013則相同。 |
|  |
1876 | 著 | 魏錫曾(稼孫).四十九歲/編撰《績語堂論印彙錄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魏錫曾著。此書係輯其論印雜著而成,所論頗多精當之言,所論印林交游及事跡,亦足為印學史料。此書曾收入於《魏稼孫全集》、《遯庵印學叢書》、《美術叢書》。/之1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6年之014則相同。 |
|  |
1876 | 印 | |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