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46 | 生 | 吳先聲(實存).生年不確/古郢(湖北江陵)人。字實存,號孟亭、石岑。齋堂為敦好堂。活動於清康熙間。工刻印,用刀明快秀逸,布局工穩,風格自成。論印,有自己的見解,嘗說:「漢印中字有可用者,有斷斷不可用者」、「有道理則古人為我用,無道理則我為古人用。」存世有《敦好堂論印》、《印證》。/1646±20/之6
——右印為吳先聲篆刻作品選刊〔多情懷酒伴餘事作詩人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646年之006則相同。 |
|  |
1687 | 印 | 吳先聲(實存)/為沈秉坤刻〔沈秉坤印〕正方回讀滿白文印。本印與〔幼嵐〕長方細朱文印為對印。邊款為【印之宗漢也,如詩之宗唐、字之宗晉,學漢印者須得其精意所在,取其神不必肖其貌,如周昉之寫真,子昂之臨帖,斯為善學名人者矣。孟亭書于穀城署中。】原印今藏於杭州西泠印社,象牙印。/之2
真微書屋註:名中之「坤」,應作{上方方下土}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687年之002則相同。 |
|  |
1687 | 印 | 吳先聲(實存)/為沈秉坤刻〔幼嵐〕長方細朱文印。邊款為【古人作印不求工緻,自然成文,疏密巧拙,大段都可觀覽。今人自作聰明,私意配搭,補綴增減,屈曲盤旋,盡失漢人真朴之意。時丁卯中秋前三月,吳先聲識。】原印今藏於杭州西泠印社,象牙印。/之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687年之003則相同。 |
|  |
1687 | 著 | 吳先聲(實存)/編撰《敦好堂論印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一卷。吳先聲著。論印以漢人為宗,並云「印之宗漢也,如詩之宗唐,字之宗晉。學漢印者,須得其精意所在,取其神,不必肖其貌,如周昉之寫真,子昂之臨帖,斯為善學古人者矣。」確為見道之言。除原刊本,並曾收錄入《篆學瑣著》、《歷代印學論文選》。/之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687年之004則相同。 |
|  |
1695 | 譜 | 吳先聲(實存)/編輯自刻印成《印證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一卷。吳先聲以自刻印輯成此譜。《印譜知見傳本書目》載此譜:「吳實存刻印.見葉氏《存古叢書本印譜目》」。/之2
真微書屋註:《中國古代印譜八百年集成》載此書名為《印徵》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695年之002則相同。 |
| |
1843 | 譜 | 顧湘(翠嵐)/編輯《敦好堂論印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一卷。吳先聲原著。原書成於清康熙廿六年,此本為顧湘《篆學瑣著》中之重刊本。論印以漢人為宗,並云「印之宗漢也,如詩之宗唐,字之宗晉。學漢印者,須得其精意所在,取其神,不必肖其貌,如周昉之寫真,子昂之臨帖,斯為善學古人者矣。」確為見道之言。/之49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43年之049則相同。 |
|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