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之謙(撝叔).卅三歲/始著《章安雜說》,至五月八日完稿。/之46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46則相同。
趙之謙(撝叔).卅三歲/五月,在溫州接妻信,言兄女已嫁。紹興受太平軍威脅,但地方官似無防守策略,紹興恐難保。僦屋與娘家為鄰,以便照料。/之47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47則相同。
趙之謙(撝叔).卅三歲/六月十五日,夢胡澍噩耗。不久後,收到胡澍自杭州來信,作〈喜得胡荄甫書成六百字寄之〉,述兩人一年半以來遭遇。並已擬定明年入都(主要可能為禮部考試)。/之48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48則相同。
趙之謙(撝叔).卅三歲/九月,見溫州勢不可為,有去意。二十五日,與梁衡(平叔)離瑞安,赴永嘉。/之49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49則相同。
趙之謙(撝叔).卅三歲/九月二十九日,紹興陷於太平軍。藏已百九十一年之李公麟(伯時)畫十葉、八大山人精品十數件均失散。/之50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50則相同。
趙之謙(撝叔).卅三歲/十月十五日,隨邵步梅太守航海往福州,並且計畫再搭海輪前往北京。船至福建長樂縣東白犬島,風浪大作,外國船長竟不顧人道,怒叱八十位旅客離船。經趙之謙百般游說,救人自救,始得易舟抵福州。/之51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51則相同。
趙之謙(撝叔).卅三歲/冬,在福州與別離七年之長兄趙烈相遇,握手幾不相識。趙之謙客居艱苦,頗遭親友冷落。/之52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52則相同。
趙之謙(撝叔).卅三歲/編撰《章安雜說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趙之謙撰著。手稿本。前有趙氏引言:「自客章安,得識江弢叔(湜)於永嘉。上下論議,互有棄取。簡札既多,筆墨遂費。因隨所得錄之,且及書牘,題曰『雜說』,志無所不有也。」/之53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53則相同。
趙之謙(撝叔).卅三歲後/為傅以禮(節子)刻〔節子辛酉以後所得書〕長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雖難後仍買書,願力在忘拮据,刻此記示不虛,節子屬,撝叔。】/1861﹢/之54 真微書屋註:辛酉,一八六一年。因太平軍之亂,十一月二十八日,杭州第二次失陷。此印當是此年之後所刻。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54則相同。
閔澐(魯孫)/為吳宗麟(橋孫.廿七歲)刻〔生長西湖曲〕正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橋孫世伯屬作四面印,辛酉夏午,魯孫。】/之55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55則相同。
閔澐(魯孫)/為吳宗麟(橋孫.廿七歲)刻〔乙未宗麟〕正方陰陽印。/之56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56則相同。
閔澐(魯孫)/為吳宗麟(橋孫.廿七歲)刻〔燕園管領〕正方細朱文印。/之57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57則相同。
閔澐(魯孫)/為吳宗麟(橋孫.廿七歲)刻〔橋孫〕正方朱文印。/之58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58則相同。
高行篤(叔遲)/刻〔辛酉劫後所得〕扁方加框白文印。邊款為【叔遲。】/1861±/之59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59則相同。
范守和(稚禾).三十歲卒/一八三二年生。咸豐辛酉年殉難。有金石癖,收藏極夥。又因收藏古鏡最夥,曰其齋室為「寶鏡室」。/之60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60則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