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25 | 譜 | 趙宧光(凡夫).六十七歲前/編輯自刻印成《摹古印譜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《印譜知見傳本書目》載:「太倉趙宧光凡夫摹印.鈐印本」。/1625﹣/之1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625年之001則相同。 |
| |
1625 | 亡 | 趙宧光(凡夫).六十七歲卒/一五五九年生。妻為陸師道之女陸卿子,夫婦均顯名於時。精六書。工詩文。善書法,運用行草筆勢作小篆,創草篆體。篆刻,取法漢人,線條蒼勁,結構謹嚴工穩,對朱簡有較大影響。其友章宗閔之後將其印作集編為《趙凡夫先生印譜》。存世有《趙凡夫先生印譜》、《劫草篆》、《六書長箋》、《說文長箋》、《印統》、《九圜史圖》、《刻符經》、《寒山集》、《寒山帚談》。/之2
——右印為趙宧光篆刻作品選刊〔睢陵長印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625年之002則相同。 |
|  |
1625 | 論 | | |
1625 | 譜 | 朱簡(修能)/編輯自刻印成《菌閣藏印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二冊。朱簡輯自刻印成此譜。墨刷朱鈐,每頁十二印者居多,所刻印文大抵為當時名公巨卿之名號,末為齋堂名稱。而譜中摹擬秦人朱文小鉥法者十有六七。其前有自識,冊尾有自跋及諸家題詞。/之4
真微書屋註:按此譜係韓霖(雨公)詮次編輯,見朱簡自題《菌閣藏印》所云:「…會晉中韓雨公研思此道,亦惟昌歜是好,因發所櫝相視,雨公詫為得未嘗睹,遂欲詮訂,以公同好。余遽愯謝謂:雕蟲篆刻,壯夫不為,吾以當楮葉乎?恐不免燕石之噱矣。雨公曰:妙與子通,道與子同,同謂之玄,夫豈不然!使攻吾者無堅,趨吾者無前,其傳者不傳,而子乃尚吝之哉!遂因雨公詮次,將以就正大方。」又,據《雲齋舊藏善本印譜目憶錄》載,此譜嘗見萬曆本。考朱簡〈又題《菌閣藏印》〉一文之年代署為萬曆乙卯(一六一五)年,則萬曆本或有所據?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625年之004則相同。 |
| |
1625 | 論 | | |
1625 | 論 | | |
1625 | 論 | | |
1625 | 印 | 歸昌世(文休).五十二歲/為生生居士刻〔負雅志於高雲〕長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天啟乙丑立秋後二日,為生生社詞兄作,昌世;;生生居士清賞。】/之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625年之008則相同。 |
|  |
1625 | 印 | 歸昌世(文休).五十二歲/刻〔俗人自與我曹疏〕長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天啟乙丑立秋日,昌世。】/之9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625年之009則相同。 |
|  |
1625 | 論 | | |
1625 | 論 | | |
1625 | 著 | 潘茂弘(元道)/編撰《印章法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二冊二集。潘茂弘摹輯而成此。上集論及文字、印章辨、官制、秦漢印、繆篆印、鐵線文等歷朝印式與印學常識,下集闡述官私印及落墨、章法、字法、運刀等篆刻技法及藝術修養,圖文并茂。墨格,每頁六印至十二印,下有釋文,並註鈕式。有董其昌序及潘茂弘自序。/之12
真微書屋註:董其昌序此書云:「談論鑿鑿,一切傳述古人,恂心手俱靈,發先民之所未發,展玩久之,不圖漢官威儀復見,今日有意摹古之士,須從此譜作導師可也。」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625年之012則相同。 |
| |
1625 | 論 | | |
1625 | 編 | 吳繼心/編輯吳正暘刻印成《印可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二卷。吳正暘刻印,其侄繼心、子維心輯成。有潘胤先、鄭圭序。其自序:「是刻旋摹施印,不拘大小,不分先後,不別門類,或本大也而摹小,或本小也有摹大,隨其石質偶值,即章字筆法間異前摹,亦惟意興所至,不必一一相肖,雖云摹舊實則更新,謂三變也可,謂變而不變亦可。」/之14
真微書屋註:按此譜倡議於天啟壬戌(一六二二)年,見潘胤先序,其云:「曩歲在壬戌,余與午叔曰:圖章脫盡習氣,人又珍如拱璧,不能盡人而及之,何不于舉止之餘,以心法參古法,積累成帙,而為人世範乎?午叔可之。于時孔肩鄭先生遂為之序,名曰《印可》。乃就刻,或興至一日而三五就,或一日而不一就,以其不漫應故爾。…歷三年僅得百八十有奇,蓋舉業其專工,而此其游藝也。」惜吳氏於甲子(一六二四)年去世,遂由潘氏「謀之余友程晉侯、吳長孺,因與其子若侄存父、元在律度,錯綜裒為兩卷。」而成書年已在一六二五年矣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625年之014則相同。 |
| |
1625 | 生 | 陳玉石(師黃).生年不確/浙江平湖人。號師黃,一作陸玉石。《印人傳》:「師黃自云平湖人,或曰陳非其本姓,亦不籍平湖,未能辨也。」「工圖章,不肯為人作,刻必深刓其底,光滑如鑑乃止。嘗目工印章者,爾輩持刀將用以削人足指甲耶!其傲慢自矜如是。」或又曰師黃本姓陸云。未滿五十卒。/1625±15/之15
——右印為陳玉石篆刻作品選刊〔厚燧之章〕。本印重見於1664年所刻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625年之015則相同。 |
|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