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95 | 史 | | |
1895 | 論 | |  |
1895 | 論 | | |
1895 | 亡 | 沈秉成(仲復).七十三歲卒/一八二三年生。咸豐丙辰進士,改庶吉士,授編修,由日講起居注官出為蘇松太兵備道。光緒甲申,徵拜京兆尹,旋擢內閣學士,巡撫廣西,復遷安徽。與人無忤,與世無競,似得老子之道。夫人嚴氏,名詠華,工詩畫,琴瑟甚篤。/之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5年之004則相同。 |
| |
1895 | 亡 | 濱村藏六四世(雨村.日).七十歲卒/二月廿四日逝世。一八二六年生。到江戶投師藏六三世門下,學習虛心勤奮,能得濱村藏六家傳,並吸收當時諸家名流之長,較之藏六三世更為嚴謹工穩,有雋雅清秀之風。作為藏六三世的養子,稱四世藏六。存世有《晚悔堂印識》、《藏六居印略》。/之5
——右印為濱村藏六四世篆刻作品選刊〔風來竹自嘯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5年之005則相同。 |
|  |
1895 | 亡 | | |
1895 | 譜 | 何昆玉(伯瑜).六十八歲/編輯自刻印成《百舉齋印譜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十二卷十二冊。何昆玉輯編自刻印而成。是譜乃其得名後精心構思之作,前後共費時五年。其版框墨刷,每頁前幅一印,印下並黏有墨拓邊款。總見六百二十六印。有陳澧、吳大澂序,昆玉自記,並諸友題詞,其中題詞及序文,俱昆玉手刻墨拓。/之7
真微書屋註:全譜分十二冊:子冊錄仿古三十體印五十九方;丑冊錄官璽私璽五十一印;寅冊錄周秦小璽五十印;卯冊錄秦官私印五十方;辰冊錄周秦漢魏十八體印六十方;巳冊錄周秦漢魏十八體印五十方;午冊錄漢魏官私印款式百體五十方;未冊錄漢魏款式百體五十方;申冊錄急就章五十方;酉冊錄銅鑄銅鑿印五十方;戌冊錄小篆朱文印五十方;亥冊錄雜式印五十九方。總見六百二十六印。又,《廣東印人傳》載此譜:「旨在為學印者舉例,雖選擇略欠謹嚴,但亦可供參考。」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5年之007則相同。 |
| |
1895 | 印 | |  |
1895 | 事 | 謝庸(梅石).六十四歲/秋七月,自訂潤例:「石章每字二錢,硃文三錢;牙章每字四錢,硃文六錢;昌玉章每字一兩二錢,硃文一兩八錢;金銀章每字六錢,硃文一兩。遍章加倍,竹木章照牙潤,其餘雙鉤、碑版、文房、硯銘及小像等別識。光緒二十有一年秋七月,吳趨謝庸識。」/之9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5年之009則相同。 |
| |
1895 | 亡 | | |
1895 | 亡 | 李文田(畬光).六十二歲卒/一八三四年生。官至禮部侍郎,卒謚文誠。書法追蹤北魏,而得力於隋碑為多。生平嗜學不倦,自經史、詞章、天文、地理、兵法、哲學,乃至金石碑帖、書版,無不精研其要,於元代史地尤為專門,有著作多種。治印不宗一家,純以書法為尚,且純自遣興,故知者極鮮。存世有《宗伯詩文集》、《和林金石錄》。/之11
——右印為李文田篆刻作品選刊〔三萬軸樓所藏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5年之011則相同。 |
|  |
1895 | 事 | | |
1895 | 著 | 吳大澂(清卿).六十一歲/編撰《說文古籀補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四冊。吳大澂編。湘中重刻本。取古彝器文,擇其顯而易明,視而可識者,參以故訓,附以己意,所集多許氏所未收有,可以正俗書之謬誤者。所集皆據墨拓原本,手自摹寫。初刻本收三千五百餘字,本書增輯一千二百餘字,共得四千七百餘字。仍依《說文解字》排序。/之1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5年之013則相同。 |
|  |
1895 | 畫 | | |
1895 | 亡 | 吳滔(鐵夫).五十六歲卒/一八四○年生。能詩善書,畫山水,初學奚岡,晚年雄放,蒼秀沈鬱,水墨淋漓,一洗枯槁甜俗之習,綽然成家。花卉墨色濃厚,似張安伯。終年杜門作畫,不預外事。卒年五十六。存世有《來鷺草堂集》。/之15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95年之015則相同。 |
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