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35 | 生 | 吳大澂(清卿).一歲/一九○二年卒。吳縣(江蘇蘇州)人。字清卿,號恆軒、恪齋。齋堂為十二金符齋、十六金符齋、千璽齋、三百古璽齋、百二長生館。累官廣東、湖南巡撫。好集古,精鑑別,所得古器皆手自摹拓。工書畫篆刻。少從陳碩甫學篆,後參以古籀,論者每憾其書過於整齊,致少古意。/之50
真微書屋註:恪齋之「恪」字,一作{上客下心},二字通,以此代。
——右印為吳大澂篆刻作品選刊〔恪齋手臨南田畫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35年之050則相同。 |
|  |
1851 | 事 | | |
1854 | 師 | 吳大澂(清卿).二十歲後/從陳奐學《段注說文》。/1854﹢/之7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4年之072則相同。 |
| |
1863 | 印 | 吳大澂(清卿).廿九歲/為吳景萱(碩卿)刻〔吳景萱印〕正方回讀滿白文印。本印與〔碩卿〕正方朱文界格印為對印。邊款為【碩卿宗兄大人索,大澂作。】/之12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122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印 | 吳大澂(清卿).廿九歲/為吳景萱(碩卿)刻〔碩卿〕正方朱文界格印。邊款為【癸亥孟春,清卿。】/之12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123則相同。 |
|  |
1867 | 印 | 吳大澂(清卿).卅三歲/刻〔竹垞〕正方朱文寬邊印。邊款為【□作寶敦,其萬年子孫永用。周壽敦銘字,丁卯二月,吳大澂。】原印今藏於香港藝術館,壽山石。/之39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7年之039則相同。 |
|  |
1868 | 試 | | |
1868 | 試 | | |
1872 | 號 | 吳大澂(清卿).卅八歲/居京師,蓄集古璽印三百,居室以「三百古璽齋」名,後收得益多,遂更名「千璽齋」。/之40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2年之040則相同。 |
| |
1873 | 官 | 吳大澂(清卿).卅九歲/任陝西甘學政,得機蒐集古器實物,並訪龍門古地。/之2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3年之024則相同。 |
| |
1876 | 編 | 吳大澂(清卿).四十二歲/編輯《十二金符齋印存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二冊。吳大澂輯。《十六金符齋印存》之前身,流傳極稀。首冊六十六頁,每頁一印,錄古璽,官印四十八方,私印十八方;二冊一百零七頁,每頁一印,錄私印八十方,雜印二十七方。總見一百七十三印。/之22
真微書屋註:《中國印學年表(增補本)》載此譜有二冊本及四冊本,成書於一八七六年。又,《中國古代印譜八百年集成》載此二冊本成書於一八七四年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6年之022則相同。 |
|  |
1877 | 事 | 吳大澂(清卿).四十三歲/到常熟訪楊沂孫,為《在昔篇》續四十韻於後。/之21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7年之021則相同。 |
| |
1878 | 編 | 吳大澂(清卿).四十四歲/編輯《十二金符齋印存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四冊。吳大澂再輯自藏古璽印而成。/之19
真微書屋註:按《中國印學年表(增補本)》載,此譜前有光緒丙子二冊本及四冊本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8年之019則相同。 |
| |
1880 | 官 | 吳大澂(清卿).四十六歲/從吉林將軍防守邊陲,後又屯防寧古塔。/之20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0年之020則相同。 |
| |
1880 | 著 | 吳大澂(清卿).四十六歲/編刊《說文古籀補》十五卷,陳介祺作序。/之21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0年之021則相同。 |
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