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3 | 編 | | |
1863 | 編 | 葉志詵(東卿).八十五歲前/編輯《平安館節署燼餘古印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《印譜知見傳本書目》載:「葉氏藏印.鈐印殘本一冊」。/1863﹣/之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02則相同。 |
| |
1863 | 亡 | 葉志詵(東卿).八十五歲卒/一七七九年生。善書法,亦喜印章。存世有《平安館印譜》、《古印譜》。/之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03則相同。 |
| |
1863 | 印 | 楊與泰(辛庵)/為張應昌(寄庵)刻〔吾刀行素〕長方朱文寬邊印。邊款為【癸亥十二月朔,為仲父二兄屬,辛庵。】/之4
真微書屋註:張應昌,字仲父,疑為其用印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04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亡 | 吳北渚(扁策.日).六十六歲卒/九月四日逝世。一七九八年生。先祖由中國明朝時赴日,世代為大阪北濱的富豪。從春田橫塘,筱崎小竹學習詩文。篆刻師事前川虛舟,能繼承其師特色,又能融會中國漢鑄印之端莊渾穆、元明細勁圓轉之朱文及日本近世風尚,醞釀自我清新的韻味。性情廉潔,淡泊名利。賴山陽稱他的書法、篆刻,人品為「三絕」。存世有《烏舟印略》、《吳氏印譜》、《半齋百信》、《秦漢印統私印》、《蘇氏印略》。/之5
——右印為吳北渚篆刻作品選刊〔春田有則印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05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友 | 吳熙載(讓之).六十五歲/秋,識魏錫曾,為魏及趙之謙刻印一些。自云:「今年秋,稼孫自閩中來,問余存稿,遂告以六十年刻以萬計,從未留一譜,自知不足存爾,就篋中自用者印以求正,不值一笑。」/之6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06則相同。 |
| |
1863 | 論 | | |
1863 | 論 | 吳熙載(讓之).六十五歲/撰寫〈讀《二金蜨堂印譜》記〉一文,出於吳隱《趙撝叔印譜》。本文全長計一五六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一八二字。/之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08則相同。 | 本文下載..☉-3 |
| |
1863 | 印 | 吳熙載(讓之).六十五歲前/為汪鋆(硯山.四十八歲前)刻〔汪鋆〕正方白文印。本印與〔硯山〕正方白文印為二面印。邊款為【讓老刻印,使刀如使筆,操縱之妙,非復思慮所及。自云師法完白山人,竊謂先生深得篆勢精蘊,故臻神極,其以完白自畫者,殆謙尊之光耳。硯翁屬為題記,敢以鄙人之見奉質,以為何如?光緒九年二月十九日,距作印時已廿餘年矣,蓋平姚正鏞仲海甫識並鐫。】/1863﹣/之9
真微書屋註:此印既與〔硯山〕成雙面印,理應雙見錄於較早(一八七六年)之《晉銅鼓齋印存》中,為何《晉銅鼓齋印存》中只見錄〔硯山〕一印而已?又此印之跋在一八八三年,已是《晉銅鼓齋印存》輯譜之後,言此印廿餘年前所刻,即約在一八六三年之前,時在《晉銅鼓齋印存》輯譜之前,應該與〔硯山〕一印同時被輯拓入內才合理?故疑此印或為跋者所戲刻?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09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印 | |  |
1863 | 印 | |  |
1863 | 印 | 吳熙載(讓之).六十五歲/為魏錫曾(稼孫.卅六歲)刻〔鑒古堂〕長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讓之今年六十有五,目力昏耗,已近於瞽,責以刻印,無乃老苦,稼翁一笑,棄之如土,癸亥立秋日記。】/之1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12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印 | 吳熙載(讓之).六十五歲/為魏錫曾(稼孫.卅六歲)刻〔魏稼孫鑒賞金石文字〕長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同治二年十二月,稼孫將之閩,作此志別,讓之。】/之1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13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印 | |  |
1863 | 印 | |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