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03 | 生 | 張熊(子祥).一歲/一八八六年卒。吳江(江蘇蘇州)人,先後居嘉興和上海。字子祥、子羊,號壽甫、鴛湖外史。齋堂為銀藤花館、銀藤華館。收藏金石、書畫甚富。能書,以八分見長。善畫,巨幅尤見氣勢,花卉縱逸似周之冕,古媚似王武,亦作人物、山水。精篆刻,融會古璽、漢印、浙派、吳讓之諸特點,作品蒼古秀爽,淳樸莊和,自成面目。妻鍾惠珠,善畫花卉。/之48
——右印為張熊篆刻作品選刊〔晉梓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03年之048則相同。 |
|  |
1825 | 印 | 張熊(子祥).廿三歲/刻〔兩方端硯齋藏書之印〕正方朱文界格印。邊款為【乙酉夏五月,子祥張熊篆。】原印今藏於杭州西泠印社。/之3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25年之034則相同。 |
|  |
1834 | 主 | 孫三錫(桂山)/為張熊(子祥.卅二歲)刻〔張子羊印〕正方回讀朱文界格印。邊款為【道光甲午十月仿漢印,為子羊屬刊,桂山并志。】/之1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34年之012則相同。 |
|  |
1838 | 主 | 孫三錫(桂山)/為張熊(子祥.卅六歲)刻〔子祥書畫〕長方加框白文印。邊款為【吾子行云:白文作邊,須細于字,始合古法。此印仿漢人鑄印式也。戊戌秋七月,桂山并識。】/之1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38年之018則相同。 |
|  |
1843 | 主 | 張辛(辛有).卅三歲/為張熊(子祥.四十一歲)刻〔張熊之印〕正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辛為子祥先生屬,道光癸卯八月二十日。】/之7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43年之072則相同。 |
|  |
1846 | 主 | 吳文鑄(子襄)/為張熊(子祥.四十四歲)刻〔銀藤華館〕正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丙午秋七月,仿丁黃二先生法,應子羊外史方家屬,石封吳子襄篆。】原印今藏於上海博物館。/之3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46年之033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主 | 徐三庚(褎海).卅八歲/為張熊(子祥.六十一歲)刻〔張子祥六十以後之作〕正方細朱文印。邊款為【子祥仁丈鑒之,徐三庚製,同治二年六月四日記于滬上。】/之4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44則相同。 |
|  |
1871 | 主 | 徐三庚(褎海).四十六歲/為張熊(子祥.六十九歲)刻〔煙雲供養〕正方細朱文印。邊款為【上虞徐三庚為子祥老伯作山水鈐角之印,時辛未秋八月上澣四日。】/之1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1年之013則相同。 |
|  |
1873 | 主 | 吳昌碩(缶廬).三十歲/為張熊(子祥.七十一歲)刻〔張熊印信〕正方白文印。本印與〔子祥父〕正方朱文寬邊印為對印。邊款為【子祥先生法正,吳俊學篆。】/之39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3年之039則相同。 |
|  |
1873 | 主 | 吳昌碩(缶廬).三十歲/為張熊(子祥.七十一歲)刻〔子祥父〕正方朱文寬邊印。邊款為【癸酉冬日,卿補製。】/之40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3年之040則相同。 |
|  |
1883 | 主 | 吳昌碩(缶廬).四十歲/為張熊(子祥.八十一歲)刻〔張熊之印〕正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子祥先生命刻,癸未三月,病後握管,殊嫌腕弱,安吉吳俊時客滬上;;後六十八年,歲在庚寅八月,醉石觀於方氏唐經室。】/之6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3年之064則相同。 |
|  |
1886 | 亡 | 張熊(子祥).八十四歲卒/一八○三年生。收藏金石、書畫甚富。能書,以八分見長。善畫,巨幅尤見氣勢,花卉縱逸似周之冕,古媚似王武,亦作人物、山水。精篆刻,融會古璽、漢印、浙派、吳讓之諸特點,作品蒼古秀爽,淳樸莊和,自成面目。妻鍾惠珠,善畫花卉。/之1
——右印為張熊篆刻作品選刊〔癸亥生〕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6年之001則相同。 |
|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