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57 | 史 | | |
1857 | 史 | | |
1857 | 印 | 楊與泰(辛庵)/為鈕承第刻〔鈕承第印〕正方回讀白文印。邊款為【仿漢銅印,辛庵,丁巳夏四月。】/之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7年之003則相同。 |
|  |
1857 | 編 | 凌壇(葦裳).七十三歲/編輯《采柏園古印澤存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二冊。凌壇輯。板格墨刷,每面一印,下註鈕式,所錄官印七十二方,私印十二方。有凌龍人、凌葦裳題識。/之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7年之004則相同。 |
| |
1857 | 亡 | 凌壇(葦裳).約七十三歲卒/一七八五年生。存世有《采柏園古印偶存》。/1857±/之5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7年之005則相同。 |
| |
1857 | 事 | 益田遇所(士敬.日).六十一歲/十一月,遵幕府之命刻治兩方官印,次年三月完成。於是不分貴紳士庶求印者門庭若市。/之6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7年之006則相同。 |
| |
1857 | 印 | 吳熙載(讓之).五十九歲/為汪鋆(硯山.四十二歲)刻〔丁巳之作〕正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硯翁再遇此九十九矣,熙載。】/之7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7年之007則相同。 |
|  |
1857 | 印 | 吳熙載(讓之).五十九歲/為姚正鏞(仲海)刻〔蓋平姚正鏞仲聲詩詞書畫之章〕十三字長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咸豐七年秋八月,坐轉蓬吟館,盡日讀仲海之作,興會既集,為作此小印鈐之,惜目力昏耗,不能工也,熙載記。】/之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7年之008則相同。 |
|  |
1857 | 印 | |  |
1857 | 印 | 沈愛◎{上艸下諼}(琴伯)/為香渠刻〔東老雖貧樂有餘〕長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丁巳七月望后一日,倣漢人單入正刀法,為香渠弟作,琴伯。】原印今藏於杭州西泠印社。/之10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7年之010則相同。 |
|  |
1857 | 印 | 錢松(耐青).五十一歲/為胡震(鼻山.四十一歲)刻〔富春胡震伯恐甫印信〕長方白文界格印。本印與〔胡鼻山人宋紹聖後十二丁丑生〕長方朱文界格印為二面印。邊款為【咸豐六年十月廿五日,為鼻山仁兄四十攬揆,予以明拓李仲璇修孔子廟碑、康熙瓷印色盒,祝其純嘏,檇李范叔購此佳石,囑刻兩面,用申蒼篆長年、石交永久之義,七年正月廿八日,西郭叔蓋記;;邑城之東,相去十里,有嶺曰胡鼻,沿崖瀕江,上下峭險,行者病焉,己丑春,邑宰陸侯楠與邑尉錢侯孜帥時官,命進士謝安賾諭大姓,隨力捐施,悉平治之,翼以石柱,扶以欄楯,閱六月而其道始如砥,經久宏遠之摹,無所不用其至,畢工紀實,于是乎書,乾道五年七月朔,致仕仲祖堯謹記。庚申秋,余避兵富春江南,鼻山出老蓋篆印,屬補胡鼻山宋開通題記并誌,無疾華復。】原印今藏於上海博物館。/之11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7年之011則相同。 |
|  |
1857 | 印 | 錢松(耐青).五十一歲/為胡震(鼻山.四十一歲)刻〔胡鼻山人宋紹聖後十二丁丑生〕十三字長方朱文界格印。/之1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7年之012則相同。 |
|  |
1857 | 印 | 錢松(耐青).五十一歲/為楊峴(見山.卅九歲)刻〔楊季子圖書選〕長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季仇藏古圖書必求善本,手自較劾,不貸毫髮,刻此寄之。丁巳正月廿八日,叔蓋記。】/之1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7年之013則相同。 |
|  |
1857 | 印 | |  |
1857 | 印 | 錢松(耐青).五十一歲/為沈祖懋(恬翁.五十歲)刻〔沈祖懋印〕正方回讀白文印。本印與〔恬翁〕正方朱文印為二面印。邊款為【丁巳為恬翁五十攬揆,匊珊囑刻,寄祝純嘏,用徵眉壽,八月十六日,叔蓋篆記于見聞隨喜之室,仿漢人兩面印。】/之15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7年之015則相同。 |
|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