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3 | 主 | 吳熙載(讓之).六十五歲/為魏錫曾(稼孫.卅六歲)刻〔魏稼孫鑒賞金石文字〕長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同治二年十二月,稼孫將之閩,作此志別,讓之。】/之1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13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主 | |  |
1863 | 主 | 吳熙載(讓之).六十五歲/為魏錫曾(稼孫.卅六歲)刻〔非見齋印〕正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讓之。】/之15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15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親 | 魏錫曾(稼孫).卅六歲/五月,四弟奉母航海入閩,母子相聚五十三日。/之31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31則相同。 |
| |
1863 | 事 | 魏錫曾(稼孫).卅六歲/七月,進京放驗,途經泰州,訪吳熙載於僧舍,求寫所輯《二金蜨堂印譜》序,吳熙載並為趙之謙刻二印。吳、趙二人實未曾見面。/之3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32則相同。 |
| |
1863 | 事 | 魏錫曾(稼孫).卅六歲/八月,入京都,參與趙之謙、沈樹鏞的校碑工作。/之3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33則相同。 |
| |
1863 | 論 | 魏錫曾(稼孫).卅六歲/撰寫〈書賴古堂殘譜後〉一文,出於魏錫曾《績語堂論印彙錄》。本文全長計一六一二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一八六五字。/之3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34則相同。 | 本文下載..☉-15 |
|  |
1863 | 論 | 魏錫曾(稼孫).卅六歲/撰寫〈書巴予藉別傳後〉一文,出於魏錫曾《績語堂論印彙錄》。本文全長計一四九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一六九字。/之35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35則相同。 | 本文下載..☉-3 |
|  |
1863 | 編 | 魏錫曾(稼孫).卅六歲/編輯吳熙載刻印成《吳讓之印存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二冊。魏錫曾輯吳熙載刻印成此譜。共拓二部。正本歸魏錫曾,副本歸沈樹鏞。板格藍刷,有胡澍題耑、趙撝叔書序,並魏錫曾手鈔吳讓之跋文等,皆墨跡。清光緒三十年西泠印社重輯吳熙載刻印成《吳讓之印存》十冊本,亦有八冊本者。/之36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36則相同。 |
| |
1863 | 編 | 魏錫曾(稼孫).卅六歲/編輯趙之謙刻印成《趙撝叔印稿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又名《趙撝叔印譜》、《二金蜨堂印譜》。二冊。魏錫曾輯趙之謙刻印而成。此譜輯成後,魏稼孫曾攜此過泰州訪吳讓之,吳讓之得以一覽趙之謙之印作。/之37
真微書屋註:此譜係稿本。按吳隱於一九一六年曾彙編趙之謙印拓多種成譜,書首並附多篇文章,其中有吳讓之〈讀《二金蜨堂印譜》記〉一文,云:「撝叔…介其友稼孫魏君轉海來江蘇,訪僕於泰州,見示所刻印稿二冊中…」,內容所述及者即此印稿二冊,則此譜或又名為《二金蜨堂印譜》?又,《歷代印學論文選》載此文名為〈《趙撝叔印譜》序〉,則此譜或又名為《趙撝叔印譜》?可知是譜原無一定名,姑就其係屬稿本,直稱之為《趙撝叔印稿》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37則相同。 |
| |
1863 | 主 | 趙之謙(撝叔).約卅五歲/為魏錫曾(稼孫.約卅六歲)刻〔稼孫所拓〕正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稼孫來京師,將遍訪金石拓之以去,因刻,悲盦記。】/1863±/之70
真微書屋註:魏錫曾於一八六三年八月,入京都,參與趙之謙、沈樹鏞的校碑工作。此印應是刻於此年左右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70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主 | 趙之謙(撝叔).約卅五歲/為魏錫曾(稼孫.約卅六歲)刻〔稼孫所見金石〕長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悲盦刻,類鈍丁。】/1863±/之71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71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主 | 趙之謙(撝叔).約卅五歲/為魏錫曾(稼孫.約卅六歲)刻〔稼孫經眼〕正方細朱文印。邊款為【悲盦。】/1863±/之7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72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主 | 趙之謙(撝叔).卅五歲/為魏錫曾(稼孫.卅六歲)刻〔魏稼孫〕正方白文印。邊款為【悲盦模漢鑄印,癸亥十月八日也,風定日暖,作此尚不惡。】原印今藏於浙江君匋藝術院,青田石。/之8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083則相同。 |
|  |
1863 | 主 | 趙之謙(撝叔).卅五歲後/為魏錫曾(稼孫.卅六歲後)刻〔魏〕正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法三公山碑,為稼孫作,悲盦。】/1863﹢3 /之100
真微書屋註:趙之謙於同治二年春,與胡澍先後到達北京,並與先一年到北京的沈樹鏞相會。八月,魏錫曾亦來到北京。趙待了三年左右,與三人積極蒐羅研究金石碑版之學。此印應是此期間所刻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100則相同。 |
| 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