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3 | 主 | 趙之謙(撝叔).卅五歲後/為魏錫曾(稼孫.卅六歲後)刻〔鉅鹿魏氏〕正方白文界格印。邊款為【古印有筆尤有墨,今人但有刀與石,此意非我無人傳,此理舍君誰可言,君知說法刻不可,我亦刻時心手左,未見字畫先譏彈,責人豈料為己難,老輩風流忽衰歇,雕蟲不為小技絕,浙皖兩宗可數人,丁黃鄧蔣巴胡陳(曼生),揚州尚存吳熙載,窮客南中年老大,我昔賴君有印書,入都更得沈均初,石交多有嗜痂癖,偏我操刀竟不割,送君惟有說吾徒,行路難忘錢及朱,稼孫一笑,弟謙贈別。】原印今藏於浙江君匋藝術院,白壽山石。/1863﹢/之116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3年之116則相同。 |
|  |
1864 | 事 | 魏錫曾(稼孫).卅七歲/十一月,魏錫曾在福州撰〈吳讓之印譜跋〉加以澄清因去年趙之謙為《吳讓之印稿》寫序,所引起之排吳爭議。/之29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4年之029則相同。 |
| |
1864 | 論 | 魏錫曾(稼孫).卅七歲/撰寫〈吳讓之印譜跋〉一文,出於魏錫曾《績語堂論印彙錄》。本文全長計六九○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八○○字。/之30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4年之030則相同。 | 本文下載..☉-9 |
|  |
1864 | 論 | 魏錫曾(稼孫).卅七歲/撰寫〈《吳讓之印存》跋〉一文。本文全長計二一四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二五二字。/之31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4年之031則相同。 | 本文下載..☉-3 |
|  |
1864 | 主 | 趙之謙(撝叔).卅六歲/為魏錫曾(稼孫.卅七歲)刻〔曾歸錫曾〕正方朱文印。邊款為【稼孫屬刻四字為收藏金石書畫之記。甲子正月,無悶。】原印今藏於浙江君匋藝術院,青田石。/之57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4年之057則相同。 |
|  |
1865 | 友 | 魏錫曾(稼孫).卅八歲/秋,識丁丙(松生),亦同印癖,皆遠在二千里外。/之31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5年之031則相同。 |
| |
1865 | 事 | 魏錫曾(稼孫).卅八歲/十二月二十八日,至紹興訪趙之謙,同遊禹嶺。趙之謙並為其所拓碑題記。同住六、七日,並與傅以禮、何澂論古,互贈碑帖。/之3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5年之032則相同。 |
| |
1866 | 事 | 魏錫曾(稼孫).卅九歲/九月,到松江訪沈樹鏞,手錄雙鉤漢碑十種副本。/之10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6年之010則相同。 |
| |
1871 | 事 | 魏錫曾(稼孫).四十四歲/四月,將雙鉤漢碑十種手錄本及序、跋,裝訂成冊,以副本行世。/之10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1年之010則相同。 |
| |
1875 | 論 | 魏錫曾(稼孫).四十八歲/撰寫〈薛氏漢鐙跋〉一文,出於魏錫曾《績語堂論印彙錄》。本文全長計一二八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一四八字。/之15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5年之015則相同。 | 本文下載..☉-3 |
|  |
1876 | 著 | 魏錫曾(稼孫).四十九歲/編撰《績語堂論印彙錄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魏錫曾著。此書係輯其論印雜著而成,所論頗多精當之言,所論印林交游及事跡,亦足為印學史料。此書曾收入於《魏稼孫全集》、《遯庵印學叢書》、《美術叢書》。/之1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76年之014則相同。 |
|  |
1881 | 論 | 魏錫曾(稼孫).五十四歲/撰寫〈硯林印款書後〉一文,出於魏錫曾《績語堂論印彙錄》。本文全長計一○三六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一二五八字。/之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1年之008則相同。 | 本文下載..☉-12 |
|  |
1881 | 編 | 魏錫曾(稼孫).五十四歲前/編輯《績語堂印譜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魏錫曾集印。《印譜知見傳本書目》載:「十六卷.仁和魏錫曾集印.鈐印本」。/1881﹣/之9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1年之009則相同。 |
| |
1881 | 亡 | 魏錫曾(稼孫).五十四歲卒/一八二八年生。咸豐貢生,官至福建鹽大使。世學淵源,自幼即嗜印成癖。除蒐集印譜外,亦致力印學研究,論印極精闢。與趙之謙交深。存世有《績語堂論印彙錄》、《績語堂碑錄》。/之10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81年之010則相同。 |
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