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1 | 史 | 七月,咸豐皇帝崩於熱河避暑山莊,載垣、端華、肅順三人掌政。/之1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01則相同。 |
| |
1861 | 史 | 十月,皇太子奉兩宮太后還京,捕殺載垣、端華及肅順。十一月,兩宮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。/之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02則相同。 |
| |
1861 | 史 | 十一月二十八日,杭州又一次失陷,巡撫王有齡自縊。十二月,清廷以左宗棠為巡撫。/之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03則相同。 |
| |
1861 | 亡 | 汪士驤(鐵樵).享年不確/錢塘(浙江杭州)人。字鐵樵、銕樵,號銕叟、鐵叟、莫園遯叟、老銕、老鐵。工書,精八分。官城守千總。咸豐辛酉殉難。存世有《莫園遯叟小稿》。/之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04則相同。 |
| |
1861 | 亡 | 王泰(安伯).享年不確/附貢生,候選員外郎。酷好西泠六家印,所聚獨多,其中硯林老人印頗富。咸豐庚辛之亂,盡毀于火。辛酉殉難。存世有《胥山草堂集》。/之5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05則相同。 |
| |
1861 | 亡 | 董醇(蘊人).享年不確/仁和人。字蘊人,號杏塍。齋堂為東阜堂。歲貢,候選教諭。咸豐辛酉殉難。存世有《東阜堂詩集》。/之6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06則相同。 |
| |
1861 | 亡 | 伊念曾(少沂).七十二歲卒/一七九○年生。嘉慶癸酉拔貢,官嚴州同知。工篆隸、鐫刻。兼寫山水梅花。咸豐辛酉殉難。存世有《守研齋詩鈔》。/之7
——右印為伊念曾篆刻作品選刊〔大雅〕。本印重見於1830年所刻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07則相同。 |
|  |
1861 | 亡 | 葉廷琯(苕生).約七十一歲卒/一七九一年生。工鐵筆,蒼勁可愛,嘗論歷代印學,原原本本,殫見洽聞。存世有《吹網錄》、《鷗陂漁話》、《閒涉印故》。/1861±/之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08則相同。 |
| |
1861 | 亡 | 王澄(成之).享年不確/甘泉(今江蘇揚州)人。汪圻弟子。字成之。工畫仕女,以贅家於宜陵。嘗寫『春夜宴桃李園扇』贈汪鋆。卒於咸豐末年。/之9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09則相同。 |
| |
1861 | 印 | |  |
1861 | 事 | | |
1861 | 編 | 張學宗(秩卿)/編輯《華黍齋集印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四冊本。張學宗輯。據《張魯厂所藏印譜目錄》:「《華黍齋集印》四本,彭城張學宗珍玩,高五寸八,闊三寸七,藍格,高三寸八,闊二寸五,每頁三印,註釋文,陶福恆、陸椿齡序。」又此譜前另有道光三十年輯二冊本。/之12
真微書屋註:《中國印學年表(增補本)》兩載《華黍齋集印》四冊本,其一成書於一八五二年,另一成書於一八六○年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12則相同。 |
| |
1861 | 事 | | |
1861 | 亡 | 李念孫(節貽).享年不確/錢塘(浙江杭州)人。字節貽,號杏帘,又號元李。齋堂為秋節庵。咸豐壬子舉人。辛酉殉難。存世有《秋節庵詩鈔》。/之1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14則相同。 |
| |
1861 | 亡 | 張學廣(孟皋).享年不確/大興(今屬北平市)人。一名文廣,字孟皋,以字行。道光時,官錢塘縣典史。工畫人物、翎毛、花卉,尤工折枝。以陳道復之魄力,為徐崇嗣之沒骨,而設色鮮豔。兼善畫梅,元氣渾然。/之15
真微書屋註:《吳昌碩》中崔錦撰〈吳昌碩與張孟皋〉一文載其卒年為咸豐十年(一八六○年)。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1年之015則相同。 |
|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