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44 | 生 | 吳昌碩(缶廬).一歲/陰曆八月一日生。一九二七年卒。浙江安吉人,後寓上海。海派。初名俊、俊卿,字昌碩、倉碩、倉石,晚以字行,號缶廬、缶翁、苦鐵、苦銕、石人子、石敢當、破荷、大聾、老缶、五湖印丐。齋堂為蕪青亭、飯青蕪室、銕函山館、禪甓軒、石人子室、紅木瓜館。中年後始作畫,擅花卉,取法徐渭、朱耷、李繟,并受趙之謙、任頤的影響,畫風筆墨酣暢,色彩濃重,為「海上畫派」的傑出代表。能詩文,長書法,攻《石鼓文》,樸茂雄健,自成一格。精篆刻,能融皖、浙諸家與秦漢印精華,蔚為一代宗師,對後世影響頗深。存世有《缶廬集》。/之4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44年之043則相同。 |
|  |
1848 | 學 | | |
1853 | 學 | 吳昌碩(缶廬).十歲/至鄰村學塾中攻讀,離家雖有數里,而風雨無阻,苦學不倦。/之30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3年之030則相同。 |
| |
1857 | 學 | | |
1859 | 事 | 吳昌碩(缶廬).十六歲/因家貧,努力多置印石,屢刻屢磨,屢磨屢刻。曾因刻印過久,手指握石不穩,左手無名指受刀創潰爛,因缺藥竟致爛去半截手指。/之269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59年之269則相同。 |
| |
1860 | 事 | 吳昌碩(缶廬).十七歲/春,太平軍抵浙,隨父流亡,其間,弟死於疫,妹死於肌。/之129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0年之129則相同。 |
| |
1862 | 親 | 吳昌碩(缶廬).十九歲/春三月,鄉里稍寧,歸家省親,元配章氏(未及成婚)以先數日病歿。/之10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2年之104則相同。 |
| |
1862 | 親 | | |
1862 | 印 | 吳昌碩(缶廬).十九歲後/刻自用印〔吳昌石于壬戌歲難中所得書〕正方朱文寬邊印。/1862﹢/之106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2年之106則相同。 |
|  |
1864 | 事 | 吳昌碩(缶廬).廿一歲/太平軍敗,中秋日,同父親回鄉,苦耕苦讀。/之81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4年之081則相同。 |
| |
1865 | 親 | 吳昌碩(缶廬).廿二歲/父娶繼室楊氏,遷居安吉城內桃花渡畔,居樓曰「篆雲樓」。屋前有園,名曰「蕪園」。/之71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5年之071則相同。 |
| |
1865 | 試 | 吳昌碩(缶廬).廿二歲/秋,安吉縣補考庚申科秀才,經師潘芝畦迫促應試入潘。/之72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5年之072則相同。 |
| |
1866 | 師 | 吳昌碩(缶廬).廿三歲/從同里施旭臣受詩法,兼廣學名家書法、篆刻,尤偏好金石學。/之44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6年之044則相同。 |
| |
1868 | 親 | 吳昌碩(缶廬).廿五歲/二月十八,父病歿于安吉,年四十八歲。/之43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8年之043則相同。 |
| |
1869 | 事 | 吳昌碩(缶廬).廿六歲/負笈杭州,就學於詁經精舍,從俞曲園習小學及辭章。/之38 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869年之038則相同。 |
| |